文章的构思(运思)概述
运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文艺创作中,运思又称为构思 。茅盾说:“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 的题材。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关于艺中的技巧》)
运思对于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思维,即用语言文字 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不进行运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运思,就不善于写作。所以 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意在笔先”、“凝神结想”、“惨淡经营”、“心营意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闲情偶寄》)就是指运思——构思成 熟之后才能顺畅地执笔行文。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认为:“当我们致力于写 作构思时,思考的问题最多也最严密,而当我们认识我们思考的基本模式时,我们的写作最流畅也最熟练。”“我们将把写作和思考看作互相联系、彼此作用和促进大脑活动的过程。 这二者互相紧密地缠结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正如作家兼教育家卡洛斯·白克所说:‘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初学写作者只有勤于运思,在多思多想中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培 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路与结构概述
思路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想轨迹。而结构是思路的归宿,它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或者说思路是文章的胚胎,结构就是文章得以问世的生命形式。因为结构现实地存在于具体的文章中,没有结构,文章就无法存在于世。这是结构和思路的区别。但从本质上说,思路和结构是合而为一的关系。虽然在写作中思路的理清就是竭力寻找一种最佳的结构形式,但从思路与结构的存在形态看,二者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说其“若离”,是因为思路是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结构则是其物化形式,思维活动可以脱离物化形式存在。说的明白点,就是思路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结构只存在于具体的文章中。说其“若即”,是因为在任何文章中,虽然最先映入读者眼帘,为读者所感知的,是文章的结构,但作者的构思,却已悄然隐身其后,寸步不离。结构是不可能抛弃思路而存在的。
构思(运思)的六个特性
进行写作运思要掌握运思的六个特性:
一、创新性。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写作运思的目标。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 强调运思的这个特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 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此,运思追求的是“脱套去陈”, “见从已出”。创新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创新,常常是辛苦的、艰难的,甚至需要废寝忘 食、呕心沥血。创新性体现在写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求美性。运思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写作者对美的追求。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或作品能绘读者以美的享受。要使作品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需要写作者的多方面努力,主要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立意要既新颖又深刻;结构要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语言使用上既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进行艰苦 的提炼、加工;还要根据文章体裁、读者对象灵活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 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灵活性。运思中的思维活动是十分灵敏和活泼的,常常不是线性的、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变化的。作者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索,当受到阻塞时,可以继续钻研,冲破障
碍;也可以改换方向,从一个新的思路去思索。在运思中,思维的触角时时伸向四面八方,选 择最佳的运思角度,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许多著名作家都是 由于自觉地把握了运思的灵活性,在写作中就不厌其烦地多次运思以寻求最佳的构思。
四、贯通性。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这就是古 人论文时强调的“文气”、“文脉”必须贯通,要“首尾一体”。
所谓“文气”,有着两个因素:其一是思路——内在的逻辑力量,其二是语气——外在的表 现形式。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 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前人认为,文气的贯通,表现在思路上,就是要 合理、有序、连贯、周严;表现在语气上,则是要力求自然、连贯、流畅、通达。在运思中 ,一般作者都很重视思路的贯通,而对语气上的问题则较少留意,这是须注意的。
五、综合性。运思不是以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活动的过程。在运 思中,直觉、联想、想象、灵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都在积极地活动着, 对运思的结果产生着效应和影响。而且,意识、下意识、记忆、感情也参与其中,发生着积 极的作用。
六、个体性。运思是由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者个人所进行的。任何文章或著作在写作时 ,其运思都表现出写作者的个人风格,使运思具有个体性的特征。即使是由几个人合作撰写 的文章或著作,在全文或全书的体例、语言、文风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规定,然而在执笔 人员对其所分工撰写的部分进行运思(构思)时,也是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他的个性。这是因 为,一个写作者的运思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它在集体合作撰写文章或著作时也无法磨灭,而 是会表现在运思的过程中。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就讲的是运思的个体性。
写作运思的主要方法
一、自由运思法。作者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进 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感知开始,作者的思维机制就无拘无束地运行起来, 各种思绪和各种记忆中的表象会连翩不断地呈现,既有形象思维在作用,又有抽象思维在活动。在这种自由运思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是像泉水涌出来的,又 像溪水流出来的。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属于自由运思的范畴。“意识流”这个名称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 姆士于188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断的衔接 ,因此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中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流方法,主要是指 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掌握自由运思的方法,要靠学习、借鉴,要靠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去运用,去体会,由“ 生”而“熟”,由“熟”而“巧”。
二、命题运思法。命题运思又称为限定运思。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时经常要进行命题 运思。其方法是,首先对教师的命题及要求进行思考,也即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的 文体和写作的范围;然后根据命题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由于题 目是他人定下的,因而作者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必须朝着规定的写作目标进行运思,并 通过运思达到这一目标。与自由运思相比,作者进行命题运思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联想、 自由定体(体裁),然而作者可以在命题的规定性之下充分发挥运思的主动性,仍然能够使运 思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人命 ……此处隐藏3737个字……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思路开阔而严密,用“第一个”串起了许多事例,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辐射式”写作思路
在以议论、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常常设置一个中心轴。中心轴多数是思想或理趣,
使文章内容或要点总是围绕着中心轴,向广度辐射、铺陈,像辐条一样,在中心轴的统率下,向四周放射出去。如韩少华的散文《记忆》,通过分析、评论不同的人对“记忆”的不同理解,来阐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文章先是列举了不同的人对“记忆”的一般性的却又是各不相同的看法:“医学家说:‘健忘症是大脑走向死亡的征兆。’道德家说:‘忘恩是负义之母。’佛学家说:‘置一切忧患于心外者,得大自在。’而革命家却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接着作者重点批驳了因生命必有终结,记忆也会消失而产生的人生虚无主义观点:“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么;即便是流水,到了无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即便是落花,纷纷飘飘之间,不恰好透漏着果实正在孕育的信息么??”最后,作者借两个具有正反意义的传说,正面阐述了自己对“记忆”也是对人生的认识:“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商人。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而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这就是作者设置了“记忆”这个中心轴,然后向四周发散。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思路的轴心可以是某个具体实在的“物”,也可以是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情思等。
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高天友
在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会要求写一些感悟类文章。如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它提示考生“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写。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回声”的启示》为题作文。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作文。这些作文,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要求考生不拘泥于文题中提供的具体感性的材料,而要根据材料设定的话题来写自己的“思想感受”,即要求考生深入挖掘“材料”的内蕴,从而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来。
那么,写好感悟类文章,是否有章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简而言之,这个“章”(章法)就是由实悟虚,使虚实相依。
所谓“由实悟虚,虚实相依”,就是由具体感性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或物,“悟”出某种道理、思想和哲理等。生活中的事或物是我们“悟”的前提,而“悟”(理性思考出来的道理、思想、哲理等)又是具体的感性材料的升华。二者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如果把叙写出来的带着感知主体独特视角的内容称之为“画龙”,那么揭示理性思考出来的道理、思想、哲理等就是“点睛”。由实悟虚,使虚实相依,先画龙后点睛,这是感悟类文章经常采用的写作“章法”(或者说“套路”)。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具体感性的材料是第一位的,然而“悟”却更显其重要性。因为龙只有点睛才能破壁腾飞。“悟”是一种能从森罗万象的事物中体悟出某种道理、思想、哲理的能力。没有它,文章将失去灵魂,成为具体的感性材料的毫无意义的堆砌。
如,1986年全国卷,聪明的考生便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悟”出改革与民众的关系,“悟”出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悟”出个人、社会和社会风气的关系等等。1999年上海考生由“?回声?的启示”,“悟”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悟”出社会上人与人相处“欲取须先予,欲得须先舍,欲被爱须先爱人”的道理。2000年全国卷,考生“悟”出的道理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只有借助于“悟”,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因为个人“悟”出的道理,往往是自己独特的情感流露,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常常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因此也就更合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写作实践还证明,聪明的作者不仅能
借助于“悟”,而且善于“悟”,能够“悟”出自己的个性,别创新意。
由实悟虚,虚实相依,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也并非易事。怎样培养“悟”性,使自己会“悟”、善“悟”,并且能“悟”出独创性呢?关键仍在于平时能够用心去感悟生活,提高感悟力。
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每天看日出星没潮涨云飞花开花谢,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和事,感受到社会变迁人事沧桑。这种真实的生活,正是我们的写作之源。写作,也只有“用心感受生活”,并“深入思考生活”,才能写出情感真挚,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好文章来。“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积极有效地去观察生活,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霜雪冰冻、春花秋月、鸟兽虫鱼、凡人琐事,无一不是我们可以观察的内容。但光有观察还不够,还必须对所感知到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思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从而由感知到的内容体悟出某种道理、某种思想或某种哲理。使得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一抹朝霞,都可以成为我们咏赞的对象;泰山日出,黄山松涛,西湖碧波,东海浪潮,我们也都可以从中“悟”出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的美,甚至某种高尚的“人格”。写作实践证明,只有如此善于感悟,才能写出生活的真实,写出生活的哲理,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质特点及其典型意义。这是提高悟性,增强感悟力的最好途径和方法。舍此别无他途他法。
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切合写作实际的话:“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有了平时善于“悟”的坚实基础,考试时,我们只要“回忆”“回忆”,再“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或许便可写出上乘之作。
高考作文复习方法谈
无论什么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但训练的重点还是放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上为好,因为有了这两种基本能力,其他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文的写作就都问题不大了。
写议论文,要着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1)认识深刻(2)有创见(3)角度新颖(4)说理充分。归结为一句话:增强说理能力。
写记叙文,要着重提高以下几个能力:(1)立意新深(2)蕴含丰富(3)用材新鲜(4)具体生动。突出一句话:增强描述能力。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搜寻花样翻新的作文题上,而要放到思维方向和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到了这一点,哪怕面对一个陈题、俗题,也会写出新意来。
语言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主项。语言有文采,确实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高考作文的语言,首先要“辞达”。辞达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文采则是在辞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从1999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表达”项上的失分主要在病句较多上,大幅度消灭病句,就能明显提高作文成绩。
考生可以从两方面有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第一,采用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修改习作。第二,最好按照文体分类,选一些高考范文,反复诵读体会,揣摩语言风格,甚至仿写。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甚至语言风格。(北京晚报曹阳)